核心
  提示
  一家媒體公信力是否受傷,一個企業名譽權是否受損,都容易檢驗,而且還可以輓救或申張;但公眾知情權受到的傷害,卻不是那麼容易檢驗,更無法進行輓救或申張。正因為這樣,公眾也很容易遭到輿論場的綁架,尤其是在關於食品衛生安全方面的民生事件中。
  □付克友 成都商報評論員
  5月14日,人民網做了題為《地溝油去哪兒了?起底京畿地溝油黑色產業鏈》的報道,將矛頭直指益海嘉里。該報道顯示,經過提煉加工的地溝油,從河北石家莊經過專門的運輸車輛,運到了金龍魚在天津的生產基地———“嘉里糧油(天津)有限公司”。益海嘉里迅速展開反擊,為自己“喊冤”,並起訴人民網,要求其公開道歉,賠償損失一億元。
  天津監管部門的調查結果顯示,人民網報道誤將“嘉里油脂化學工業(天津)有限公司”當成“嘉里糧油(天津)有限公司”。這兩家企業雖同屬益海嘉里集團,廠區相鄰,但產品原料、生產等差異很大,前者主要以廢棄油脂為生產原料生產皂粒、脂肪酸等產品,而後者才主要生產食用植物油。也就是說,地溝油如果經過合法程序進入嘉里油脂化工公司,是名正言順的。至於兩廠相鄰,有瓜田李下的嫌疑,但公司解釋說是為“確保消化自身食用油加工廠的一些下腳料油脂產品”。調查證實,嘉里糧油公司罐區有4個廢棄油脂罐,經過不可逆的管道通向嘉里油脂化工公司。人民網質疑,為什麼用“食用油專用”的油罐車裝運非食用油,是否為逃避檢查?調查證實,該運輸車乃天津某物流公司所有,非益海嘉里所有。
  隨著事件進一步發展,相關真相逐漸浮出水面。進入法律程序之後,孰是孰非也自有分曉。然而,比追問真相和追問孰是孰非更值得追問的問題是:我們應該怎樣追問真相?在這場孰是孰非的爭吵中,公眾又處於一個什麼樣的角色?
  一家食用油企業被媒體曝光涉嫌使用地溝油,尤其對於多個品牌產品市場占有率接近50%的益海嘉里來說,無疑是非常嚴重的指控。媒體報道的行為,基於媒體的輿論監督權;報道的內容,事關企業的名譽權。媒體輿論監督權的基礎,又在於公眾的知情權。錶面上看起來,金龍魚事件是益海嘉里和人民網之間的糾紛,但實質上卻讓公眾成為陪綁的角色。
  在食品衛生安全事故頻發,併成為民怨焦點的背景下,不難解釋人民網報道的出爐。基於某種現實中的大概率現象,媒體容易輕信自己是對的。何況,以公眾知情權和公共利益的名義,輕而易舉就可以占領道德制高點,併進一步得到公眾的呼應。公眾其實是被動的,因為他們處於嚴重的信息不對稱。假冒偽劣產品的存在,已經讓他們受了害,傷了心,但他們還要在他們願意相信的真相中,受到矇蔽和愚弄。
  相對而言,一家媒體公信力是否受傷,一個企業名譽權是否受損,都容易檢驗,而且還可以輓救或申張;但公眾知情權受到的傷害,卻不是那麼容易檢驗,更無法進行輓救或申張。正因為這樣,公眾也很容易遭到輿論場的綁架,尤其是在關於食品衛生安全方面的民生事件中。京華時報報道“農夫山泉不如自來水”的“標準門事件”,就是前車之鑒。
  是的,公眾需要真相,但公眾不能因此被綁架,公眾的知情權不能成為輿論場中的籌碼。  (原標題:金龍魚事件,我們應該怎樣追問真相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f02bfrj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